金庸周 发表于 2012-5-17 13:41:37

我的太极之路-和陈炳恩师习拳记(五)

说来惭愧,我当年的记录和陈炳老师学拳的本子,因为搬家找不到了,现在只能按照当时学拳的回忆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自此,我再次感谢陈炳恩师对我的知遇之恩,感谢师母大人对我的关心。感谢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当时给我们提供的食宿。续上篇)早上来了一位客人,不算高大,比较瘦,贵阳公安厅的一个朋友,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位拿着录像机。他说要找陈炳老师录一些资料,炳师欣然答应,原来是陈小旺大师叮嘱的。对于陈小旺大师叮嘱的事情炳师都会很重视和认真对待。这一点儿小细节也一直影响了我,对长辈的尊重。 拍摄的内容是老架二路、新架二路和双刀。 老架二路是在室外表演的,炳师说“我把动作稍微慢点,这样你回去后能看清楚。” 开始了,虽然炳师说动作稍微慢点儿,但是还是那样的敏捷、干脆,似乎有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势。我算是大饱眼福了,松活松整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在旁边都能感觉到拳风和震脚时地面的微颤。 不过这次也是我明白,套路不是一层不变的打法,可以调整的,快慢、刚柔都是可以调整。总之要灵活掌握。 新架二路在武术馆内拍摄,当时最吸引我的是掩手肱拳的跳步的动作,腾空中换劲表现的很快,比刚才室外的老架二路明显节奏快了点儿。紧接着是双刀,由于没有合适的器械,老师说“雍金去楼上找你师母,门后有两把刀拿来...”我很惊讶,老师让我称呼他的爱人“师母”,这意味着老师很有可能收我为徒弟, 高兴、太高兴了。由于拍摄的人不知道双刀的名称,于是拿了一张写着双刀动作的纸,让我念着他往下打,结果我当时认字不认动作,要不就是念的超前了,要不就是念的落后了,总之没有跟老师的动作配合上。中间还是老师停顿下来提示我,录的不是很理想,觉得很惭愧。; 下午时,送走了客人,来了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秦大庄,陈炳老师的表弟。老师说跟他试试。 就是让我们摔两把,当时我觉得不好意思,必经我的块儿头稍大些,结果一伸手我就被动了,摔了6次,全部中彩,都是我倒下了。明明觉得还很有把握,一瞬间我就被摔倒了。 服了,陈家沟就是陈家沟,这个地方没有白来。晚上吃过饭,老师还是按照他跟我约定的时间在武术馆大厅见面。对此我一直记在心里:老师那个时候对我这样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学生都能说话算话,很难得,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朴实。这或许是我今后很多年中从不间断对太极拳的追求的动力原因之一吧。 这天晚上和我一起学习的有秦大庄同学,老师先教19式太极拳,这是陈小旺大师为了更广泛推广和普及而创编的陈氏太极拳套路之一。学习了两个动作:预备式、金刚出庙、懒扎衣。老师向我们强调了预备式,准备过程的重要性,他说他以前练拳没太在意,也是后来看小旺老师才慢慢意识到预备式的总要性的,要我们开始就做好,这叫善始善终。预备式要认真对待,不是等待,是在积极的调整内外,感受内外。 后来我也一直记着这个要领,每每预备式要很长一段时间,惹得谈笑版主还笑话我过于模仿炳师。

心慕手追 发表于 2012-5-18 10:06:56

盼啊盼,终于等到了雍金老师的美文,太好了,请老师继续。

陈沟练太极 发表于 2012-5-18 12:16:27

金庸周 何时在来陈家沟

金庸周 发表于 2012-5-18 14:47:58

续上文:

晚上回去,琢磨老师强调的几个要点儿: 第一,开步时保持虚裆;第二,保持好上虚下实。这两点对于初学者来讲不是很好能把握,我只是根据我自己的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 虚裆: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开步后压上1到2分中心。懒扎衣右脚开步后,先要压过2分中心,保持住裆内的弹簧力。刚开始在做单鞭、懒扎衣等步子上大些动作时记着慢慢体会一下,时间久了养成习惯就好了。 上虚下实: 在虚裆的基础上,保持双肩双髋的放松,松不是软弱无力,而是把架子做到位。后背注意保持松垂,放松后背。

行者微尘 发表于 2012-5-18 20:43:45

在庸金老师的博客上,我看过您的《和陈炳老师习拳记》1、2,这次又得见老师的回忆文章,仿佛把我们带进了几年前的陈沟,不胜神往之。庸金老师的56视频网站专辑我也常去看,从中获益很多。以前常常潜水,这次冒个头,谢谢庸金老师,感谢您把和炳师习拳心得分享给我们......

山水云 发表于 2012-5-21 12:08:03

谢谢庸金老师

回归自然 发表于 2012-5-25 17:19:34

周老师和文章越来越精彩了,看了很受益。

万水千山 发表于 2012-5-29 20:10:43

周老师和文章越来越精彩了,看了很受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太极之路-和陈炳恩师习拳记(五)